CSIG图像图形学科前沿讲习班  第6期

主题:人机交互前沿:智能设计、人机混合和自然交互

2018721-22 北京

从台式机电脑的鼠标操作,智能手机的多点触控,AR/VR设备的手势交互,智能音箱的语音交互到前沿的脑机接口,人机交互基础理论的突破、方法技术的进步和平台设备的创新,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机交互技术是关键的信息技术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为此,近年来各国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均投入海量资源研发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并取得巨大的进展,但是在应对交互场景复杂性、交互通道多样性、交互信息海量性等问题上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一代人机交互的自适性、智能性和精准性等方面依然任重而道远。

6CSIG 图像图形学科前沿讲习班(Advanced Lectures on Image and Graphics,简称IGAL)于2018721-22日在北京举办,本期讲习班主题为“人机交互前沿:智能设计、人机混合和自然交互”,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陶建华研究员担任学术主任,邀请人机交互领域的知名专家作报告,探讨解决场景复杂性、通道多样性、信息海量性等问题的新思路,讲解人机交互的前沿方法、关键技术与创新应用,使学员在了解学科热点、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增加与人机交互领域科研顶尖学者和企业创新人才之间的学术交流。

主办单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人机交互专业委员会

马上科普

协办单位

学术主任

陶建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欧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主要研究包括:语音合成与识别、语音编码、人机交互、多媒体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先后负责国家级项目(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面上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北京市科委项目)20余项,在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Audio,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20余篇,已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0项,国际专利1项,并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获奖。多次在国内外著名的学术会议上担任程序委员会主席或委员,包括ICPR, ACII, ICMI, ISCSLP,  NCMMSC等。目前还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语音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副主任、中文语言资源联盟秘书长、AAAC学会执行理事、中国声学学会言语音乐听觉分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担任Speech Communication期刊Subject Editor, IEEE Transactions on Affective Computing期刊Steering Committee Member, Journal on Multimodal User Interfa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Synthetic Emotions编委,中国语音学报副主编。多次担任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会评专家。 

课时间及地点

2018721-22日,北京.中科院自动化所

日程安排

721日上午

08:00—08:40

入场签到

08:40—09:00

陶建华

开班致辞

09:00—10:30

徐迎庆

人机物的自然融合

10:40—12:10

 

科技,为创造而生 Creating Technologies for Creating

721日下午

14:00—15:30

 

心理生理计算

15:50—17:20

 

云端融合的自然交互设备和工具

722日上午

09:00—10:30

李远清

多模态脑机交互及其临床应用

10:40—12:10

张柳新

智能硬件及智能环境中的人机交互

722日下午

14:00—15:30

戴若犁

商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应用语境下的人机交互探索

15:50—17:20

 

大数据时代的交互可视化挑战与机遇

17:20—17:40

结营仪式

特邀讲者

徐迎庆:《人机物的自然融合

简介:徐迎庆博士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阿里巴巴自然交互体验联合实验室主任。他在国际会议和学术期刊上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和技术专利。目前的主要研究兴趣是:人机物的自然融合、多感知融合与交互等。其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多家企业的支持。他曾多次获奖,例如:2017 Nicolas D. Georganas Best Paper Award (ACM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Computing, Commun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等。他曾服务于多个国际学术会议,担任会议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或者委员等;他是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IEEE高级会员、ACM会员。

摘要: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以及物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人机物的自然融合成为智能设计、人机混合和自然交互的必然趋势。其中涉及到实体交互、人场交互、人类情感理解与计算、多感知融合与交互等多项技术。在这个报告中,我将结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介绍相关领域的发展及其未来展望。

曹翔:《科技,为创造而生 Creating Technologies for Creating

简介:小小牛创意科技创始人,自然人机交互技术专家,北京市“海聚工程”特聘专家。曾任微软研究院研究员,联想研究院总监、主任研究员。清华大学学士,多伦多大学硕士、博士,剑桥大学Fellow。中国图象图形学会人机交互专委会副主任,ACM人机交互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发表人机交互领域国际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40余项。

摘要:以动画、音乐、3D建模、故事等场景为例,介绍如何结合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机器学习等技术创造新的自然人机交互,打破创造的门槛,帮助每个儿童和成人表达自己的创意。

胡斌: 心理生理计算

简介:教授、博导,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特聘专家,973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现任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IET Fellow;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客座教授。Chair of TC Computational Psychophysiology, IEEE SMC,中国计算机学会协同计算分会主任;教育部计算机学科教指委委员,科技委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计算机科学专家评审组成员,国际社会神经科学中国分会副主席,ACM中国分会常务理事等。

研究方向:类脑智能,情感计算,心理生理计算。

Sciencesuppl., Human Brain Mapping,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Scientific ReportsIEEE 会刊及Trans.AAAIUbiCompWWW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3部。担任了如Brain Informatics, CSCW, UbiComp60多个国际会议主席或组委会主席,并应60多个国际会议和高水平大学的邀请做主题演讲。任Science特刊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 Psychophysiology客座编辑,及IEEE Trans. Affective ComputingIEEE Trans.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 IET CommunicationsCluster Computing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Brain Informatics等多个SCI收录国际期刊编委。2014年获中国侨界创新人才奖,2016年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7年担任军委科技委重大项目“精神状态评估关键技术”项目负责人,陆军科技发展专业组及陆军装备部人工智能专家组专家。

摘要:心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心理行为与生理反应之间关联性的重要心理学基础学科,通过将情绪活动等心理变化作为自变量,将人体各项生理反应作为因变量,提高心理学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并进一步实现从生理数据来揭示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最终推断出人的心理状态或精神状态。然而,心理活动和生理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往往都是复杂的一对多、多对一或多对多关系,很难直接获得理想化的一对一关系。同时,生理测量数据越来越具有“大数据”特点,使得传统的依赖于先验知识的分析方法已无法适用。因此,在生理“大数据”时代,如何从多个角度研究心理和生理间复杂的对应关系,从中找出具有可靠性、复现性、普遍性的一对一关系,就成为心理生理学研究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提出了“心理生理计算”这一新的研究概念,从工程学角度入手,通过将信息获取、计算及分析的思想与方法应用到心理生理学研究当中,分析复杂的心理生理映射关系,实现对不同心理状态更为客观、及时和准确的解释,量化评估以及推理计算,为进一步实现心理生理推理在心理及精神障碍疾病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解决日趋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一种工程化的方法。

 田丰: 云端融合的自然交互设备和工具

简介: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副总工程师,人机交互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现担任ACM SIGCHI中国分会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委会秘书长。担任ACM TiiSJVLC等人机交互领域国际刊物编委。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重点项目。在CHI, IJHCS, TPAMI, CSCW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会议上录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合作出版专著1部。技术成果已覆盖到国内30多个省市以及北美、欧洲、亚洲、非洲等多个国家,并在协和、湘雅等大型三甲医院,国家跳水队、羽毛球队等多个国家队成功应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了2015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摘要:自然人机交互作为影响人类生活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颠覆性信息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其中面临着交互场景复杂性,交互通道多样性,交互信息海量性等一些共性挑战。如何在医疗、教育等大范围、复杂场景中捕获多样化目标的自然行为和生理状态?如何融合用户的手势、体态、触控、语音、表情、眼动、生理等非精确交互信息并一致呈现?如何利用海量交互信息实现用户意图的准确理解?这些难题的破解都有赖于自然人机交互中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本报告将从自然人机交互出发,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云端融合的自然交互设备和工具”中的相关思路和取得的进展。

 李远清: 多模态脑机交互及其临床应用

简介:李远清,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脑机接口与脑信息处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Fellow、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广东省南粤百名杰出人才培养工程人选,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等。是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 IEEE Trans. on Human Machine Systems 4SCI国际期刊的副主编。1988 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94 年硕士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1997 年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2000年以来,先后致力于独立分量分析与盲源分离、稀疏编码、半监督机器学习、脑电与fMRI信号分析、脑机接口、脑内视听觉整合等方面的研究。迄今为止,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在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TheoryIEEE Tra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Proceedings of the IEEE等汇刊上发表长文30余篇,在Cerebral Cortex, Human Brain Mapping, NeuroImage, Scientific Reports, Machine LearningPattern RecognitionNeural Computation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NIPS等国际著名期刊及权威会议上发表论文共30余篇。申请获批专利30余项。主持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863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等。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混合智能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神经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摘要:提高目标检测性能和实现多维控制是脑机接口研究的两大基本问题。我们首先介绍多种多模态脑机交互,包括基于SSVEPP300的脑机接口,视听觉脑机接口,基于P300和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这些脑机接口或者可以提高目标检测性能,或者可以实现多维控制。然后我们介绍这些脑机接口两个方面的临床应用:(1)意识障碍患者(如植物人等)的意识检测是一个难点问题,主要原因是这些病人缺乏行为能力,认知水平低下。我们开发了多种脑机接口,用于意识障碍患者(如植物人等)的意识检测,数字认知检测、临床辅助诊断,取得了良好效果。(2)面向严重的颈椎损伤的高位截瘫病人,我们开发了环境控制系统。该系统集成轮椅、家电和护理床于一体,实现了脑控,有效提高了这些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张柳新: 智能硬件及智能环境中的人机交互

简介:2010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同年进入联想研究院用户研究中心,参与联想战略创新产品乐Phone、乐Pad的用户体验及创新工作。2012年加入中心新建的人机交互团队,多次作为产品和项目经理,负责各种创新智能交互设备的产品原型孵化工作,期间获得四十多项相关专利以及联想研究院最佳创新个人称号。2014年带领人机交互团队以精益创业模式探索物联网新机会,相关战略布局建议和产品原型获得公司高层认可并成功拿到重点投资,团队因此获联想集团2014年度最佳团队称号。目前任高级经理,带领用户体验研究团队、人机交互团队负责联想战略创新产品的用户体验研究支持、以用户价值为导向的新业务孵化等工作。

摘要:   

戴若犂: 商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应用语境下的人机交互探索

简介:戴若犁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BEng, 2002)及香港中文大学(MPhil,2004, PhD,2007),目前于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担任首席技术官,同时也是其联合创始人。在此之前曾历任安世亚太香港分公司技术总监及梅泰诺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另外,他是SPI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会员和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会员。

戴若犁博士具有丰富的前沿科技产品开发经验,其研究及工作主要集中在动作姿态捕捉技术,体感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穿戴设备开发等领域。戴博士曾于国际期刊,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撰写学术专著一部并拥有专利十余项,其领导研发的“无线高速全身动作捕捉系统”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在电影特效制作,动画制作及游戏交互等行业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摘要: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近年来得到科研领域和工业应用领域的关注,给行业带来了新的机会与挑战。视域的极度扩大,显示实时性的极度提升,双目视觉带来的深度感知,都给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应用语境下的人机交互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高的要求。戴若犂博士在传感器科学,计算机视觉,商用虚拟现实技术领域有超过十年的研究和应用经验,并通过大量的交互设计实际应用项目对用户的交互感知,交互体验,有了大量的实际积累。在此报告中,戴博士会理论联系实际,在这个科研领域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与阐述。

 陈为:《大数据时代的交互可视化挑战与机遇》

简介: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云计算与大数据”总体组与指南组专家,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研究兴趣是可视分析与医疗AI。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项目十余项。发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70余篇,其中包括IEEE/ACM TransactionsIEEE VIS顶级期刊和会议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3部(数据可视化),专著两部(可视分析;大数据)。担任数个国际一流学术会议的大会论文主席、国际SCI期刊JVLC副主编、SCI期刊IEEE CG&AJOV编委、IEEE Pacific Visualization大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可视化大会ChinaVIS指导委员会委员、CSIG可视化专委会副主任。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IEEE Visualization年会最佳论文提名奖2次、IEEE CAD&CG大会最佳论文奖。

摘要:理解和利用数据是信息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数据的交互可视化为人类洞察数据的内涵、理解数据蕴藏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高效的人机界面,是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方法的有效补充,在一些重要场合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报告将介绍数据可视化的基本概念以及新媒体时代下的可视分析的内涵,阐述可视化学术界的近期关注重点,并展示面向大规模数值计算模拟、智慧地球、商业智能、数据新闻等应用的可视分析案例,如:空气污染传感器数据可视分析、出租车轨迹数据可视查询、多变量统计数据分布的定量可视分析、城市多维信息可视分析、国家气象局三维大气可视分析原型平台、NBA比赛新闻可视化等

报名及注册费

1、本期讲习班限报200人,根据缴费先后顺序录取,报满为止。

2、2018720日(含)前注册并缴费:CSIG会员1600/人,非会员报名同时加入CSIG 2000/人(含1年会员费);现场缴费:会员、非会员均为3000/人;CSIG团体会员参加,按CSIG会员标准缴费;同一单位组团(5人及以上)报名,均按CSIG会员标准缴费。

3、本期讲习班给予边远地区高校两个免费名额,可免注册费,限CSIG会员,需个人提出书面申请并加盖院系公章,将电子版发至igal@csig.org.cn CSIG将按照申请顺序进行录取。

4、注册费包括讲课资料和2天会议期间午餐,其它食宿、交通自理。

联系方式

   人:      王老师          骆老师 

 联系电话:      18510866934     010-82544676 

    箱:     igal@csig.org.cn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2018619


订阅号|日报